视觉检测领先者
全国咨询热线:13812953225

医疗健康研究之 康复机器人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10 15:14:51 人气: 来源:bob平台官网入口
案例介绍

  报告对康复医疗的政策、资本和新技术等进行了说明,这反映了康复医疗未来发展形式变得越发明朗,随着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合力推动,我国康复医疗产业数千亿市场即将启动,前景广阔。

  康复医疗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外康复医疗发展经验的不断影响,国内政策的逐渐完备和开放,康复医疗的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康复医疗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空间也在一直增长。我们就现阶段国内外康复医疗的情况,做了全面深度的分析报告。

  · 发达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结构清晰且功能明确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据可依且流畅高效的康复医疗服务流程,依据标准且关注功能的医保支付体系,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重视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联合协同作用。

  ·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成为主流的双赢模式:公立二级医院谋求转型,由公立综合医院托管经营,社会资本涌入康复医疗领域。

  康复专科医院具天然优势:作为公立医院天然合作伙伴,提高其病床周转率和收入,助力医保控费,缓解病人支付负担,专科医院盈利能力强、盈利周期短,人力成本低,人员议价能力不强,标准化程度高,易于迅速复制扩张。

  · 技术进步是康复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康复机器人有望迎来春天,脑机接口技术(BCI)促进疾病康复,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康复医疗,康复医疗信息化稳步推进。

  康复医学在综合医院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应用价值,如骨折、颅脑损伤、脑血管事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疾病等,康复医学的介入,更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改善了恢复效果,明显降低致残与致死率,对改善临床整体疗效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 中游是包括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在内的康复医疗机构

  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改变,老年人高发率病种本身的康复需求加上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持续扩容康复医疗行业需求空间;目前我国人均康复医疗市场规模远低于美国,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康复市场供给不足,康复医疗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康复产业的发展。

  一是老年人群,老年人高发病率的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种,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截至 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约1.9亿,其中需要康复服务的约7000多万人。

  二是残疾人群,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已达到 8502万人,其中5000多万人有康复需求;

  三是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需要康复治疗,预计至2030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高达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

  1998年-2008年10年以来,我国居民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慢性病患病率随年纪的上升而增高,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改变,老年人高发率病种本身的康复需求加上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将持续扩容康复医疗行业需求空间。

  据2010年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残联对残疾人康复经费的投入总额为13.3亿元,仅占当年公共卫生总投入的0.7%,占当年GDP的万分之3.8,人均康复经费仅1.1元,只有33.5%的残疾患者享受到了康复服务,而根据2010年美国总人口及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计算得知美国人均康复费用为452.3美元(包括长期护理在内),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今后还要继续增加相关的投入。

  2014年,全国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9万个,较上年增长仅2.34%,仍有大幅的成长空间。

  2013年,我国国内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仅有200亿人民币(人均15块钱),远低于美国的1000亿美元(人均约80美元)。

  如果按照基本满足我国康复需求的水平测算,至2023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38亿元。

  报告针对人群基础、慢性病发病率、医疗卫生投入、人均康复费用、社区康复站数量等几个维度进行了数据分析,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康复医疗的基本情况,再通过对市场做多元化的分析,预测了未来几年我国康复医疗的发展情况。

  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而发达国家该数据则达到5:10万,两者相差12.5倍。如果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二、三级医院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需要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10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康复医疗机构严重不足:根据国家卫计委 2012年数据,目前我国仅有322家康复医院,其中城市206 家,农村116 家,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全国600多城市中一多半仍未拥有康复专科医院。

  康复医疗床位数占比少:据卫计委数据,2012 年我国康复医学床位数(包含康复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占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仅约1.75%,占比很小。

  康复设备缺乏并且落后:我国大陆省会城市综合医院中有51%的医院康复训练场地不够,49.6%康复设备陈旧,并且缺乏现代化的康复业务管理软件系统,不足以满足康复治疗要求及患者需求。

  康复医疗的早期介入不及时:所谓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早期康复介入是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特色,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更是保证康复疗效的基本措施。在美国,设置了急诊医疗结构以进行早期的床边康复医疗。由于我国临床医师的康复意识不强,加之受经济利益影响,往往没能及时开出康复会诊单,使患者错过最佳康复介入治疗时机,导致早期康复训练与临床治疗衔接不紧密,急性期过后的患者也没有及时转入康复科治疗,使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基本都是疾病晚期患者,加重康复医疗服务工作的压力。

  康复医疗的双向转诊不顺畅:普遍表现为医院的康复住院周期长、床位周转率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常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滞留的住院患者难以转出,大量早期患者没办法得到及时的康复医疗服务。

  康复医疗的费用居高不下,医保政策有待完善:一是医保基本是针对医药费用的报销,对于占支付费用较大比重的康复辅具的费用,还需要个人承担。二是大部分康复治疗项目未纳入基本医疗报销范围,部分医保付费机制不符合康复医疗临床需求,三是医保定点医院的限制以及医保报销的结算方式等制约了转诊。四是康复专科医院医保报销政策、平均住院日和患者次均费用均按综合医院的标准执行,造成很多康复患者未康复就被迫出院回家,或中断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次入院。

  报告分析了我国康复医疗在人员配备、医疗机构、医疗床位、医疗设施四个方面的不足,并对服务机制中早期介入不及时、双向转诊不顺畅、费用居高不下,保险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说明,这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发展康复医疗的一些突破点和环节,这对于如何切入其中,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英国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急诊医院(首诊)—政府购买服务的专科康复医院(住院康复)—社区康复,在三级机构之间构建以功能评价为依据的康复流程,进而形成上下相互连通的康复医疗联合体。

  在我国香港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亦分为3个层次:1)区域医院;2)康复医院/中心;3)社区康复服务(日间医院或专科门诊);此外,还有长期照顾医院(包括疗养院和护养院),提供终身照顾服务。

  一是积极的康复前置理念。美国的康复早期介入体现在急性期康复中的床边康复,在急性病医院非康复科实施,在早期向患者提供中等强度的康复治疗。在英国,临床科室与康复科室则能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康复科室及时了解病人状况,保证康复治疗提早介入。

  二是流畅的分诊转诊途径。在美国,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康复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顾机构分诊转诊;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就可以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构。

  美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健全离不开医保支付系统的导向作用。美国的医保支付是以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Uniform Data System for Medical Rehabilitation,UDSMR)为基础,以独立功能量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为评估工具,以一系列功能相关分类法(FIM-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FIM-FRGs有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是科学的医保支付标准。FRGs依据标准将患者分组,然后根据独立功能量表评估每组患者的功能障碍水平、年龄和并发症分级,最后测算康复费用标准。

  二是给付依据为患者切实的功能改善,这促使医院更加关注功能恢复,引导康复医疗机构发展和完善,满足患者不一样的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医疗需求,实现患者及时、主动、顺畅转诊。

  在康复医疗服务较发达的地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单元是多专业相互协作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

  美国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由康复医师(PD)、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言语治疗师(ST)、吞咽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护士等构成。康复医师(PD)作为中心领导负责协调整个团队,制定治疗计划,并保证计划实施。

  在英国,最基础的社区康复也以团队为单位,POT是以社区康复经理为核心,由卫生、护理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为躯体和神经疾病后残留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在香港,义务工作非常普及,仅1997年就有超过2000位患者参与自助小组,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近600名普通市民成为义务工作者。

  在美国,康复医学科病房除专业康复医师外,还常有一位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患者出院后相关事宜。患者出院后如需进入康复中心,社会工作者及时联系。

  以上报告总结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五大重点,这对我国的康复医疗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经验借鉴的作用,如何在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模式,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地方。

  分级诊疗、医疗保险等国家政策对康复医疗扶持力度近年来已明显地增强。2009年,中央医改纲领性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我们国家医疗体系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相结合”;2011年卫生部文件《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则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建立三级康复医疗分级诊疗体系(急性期:综合性医院,康复期:康复医院,长期随访期:社区医院)。

  2010年卫生部文件《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明确将康复医疗9大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国家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考虑到民营资本偏爱布局医疗体系缺口和布局专科医院的优势,康复医疗领域将有望迎来资本盛宴。随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康复医疗已慢慢的变成为医疗服务新风口。

  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医疗的方式灵活多样,最重要的包含新建、收购、托管康复医院等方式,其中,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成为主流的双赢模式。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共建康复医院模式投入较于新建综合性医院的费用耗资较低,且缩短了盈利周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康复医院凭借其独特优势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不同于各要素要求极高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具有人才要求低、盈利能力强、盈利周期短、标准化程度高、易复制扩张等优点;同时,康复医院与公立医院嫁接,缓解公立医疗系统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给予社会资本介入良机。

  我国肢体残疾基数庞大,且人数仍在递增。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数,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截至2010年末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50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2%,其中肢体残疾人2472万,占总残疾人数量的29.07%,在所有残疾种类中所占比重最大。

  肢体残疾者接受康复训练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和残疾者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根据残联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康复机构6914个,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2181个,全国共对36.7万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而我国肢体残疾者有2400 多万人,因此,康复装备供应与临床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传统的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施已经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这也使得人类对于四肢康复设备如康复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康复机器人能减少人员陪护,而且更有成效地帮助病患实现康复。更重要的是,患者、老年人,以及幼儿,即所谓“老弱病残”,对于医疗康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刚性,这一片市场需求未来开拓可期。

  自1929年Berger等提出“阅读思想”这一概念来,随着大脑信号各项研究进展、神经重塑的时间和空间普遍性被认可、大脑信号实时采集及分析系统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一直增长,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在近几十年飞速发展。

  BCI是一种在没有周围神经和肌肉这一正常传出通路参与的情况下实现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并显示或实现人们期望行为的电脑系统,某一种意义上说BCI是一种康复训练设备,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过程。其促进疾病康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实现重症瘫痪患者多种功能的替代;二是通过促进大脑重塑实现功能代偿,最终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机接口的主要操作步骤有:1)信号获取:获取信号,去掉噪声,目前最为可靠获取方法是采集人的脑电波;2)信号处理:将信号转变为某种特定的形式;3)特征提取和分类:找出特定信号,该步骤是最难也是最具挑战性的;4)控制界面:将有关特征转化为命令和操作。

  精准康复医疗系统是在传统医疗概念的基础上融合了医疗物联网、远程医疗和大数据智能决策引擎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智能网络站点平台,通过嵌入式穿戴设备感知和监控人体的生命特征并收集和反馈康复相关信息,发出医疗干预信息和治疗方案;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大数据智能决策引擎做多元化的分析、挖掘、数学模拟、图像分析等手段获得信息、传递信息,进行诊断,评估疾病风险,开展智能判断、决策,展示并提供干预措施。数字精准康复医疗是通过高科技手段而建立的专家系统,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智慧通过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延伸和放大。

  虚拟现实是针对人的感官产生虚拟效果的技术,已经大范围的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在注意力缺陷、空间感知障碍、记忆障碍等认知康复,焦虑、抑郁、恐怖等情绪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平衡协调性差等运动障碍康复,取得了很好的康复疗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康复病人从临床到康复的转诊将会全面实现信息化,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病人可以在三级康复医院之间流畅转诊。三级康复网络建设项目是以现代康复技术为核心,以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实体延伸的康复医疗资源整合,目标是通过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数字化诊疗系统,制定统一的康复诊疗数据平台,实现康复信息数字化、共享化,创建一个区域内患者享受方便快捷、高质量的远程康复诊疗、转诊、教育等服务的生态圈。

  2015年4月27日,全国首家数字化康复医院签约及启动仪式在四川省康复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举行,由此启动了覆盖四川全省的三级康复网络建设项目,随后包括上海等别的部分省市及地区也处于积极开展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的起步阶段。

  报告对康复医疗的政策、资本和新技术等进行了说明,这反映了康复医疗未来发展形式变得越发明朗,随着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合力推动,我国康复医疗产业数千亿市场即将启动,前景广阔。

  安阳神方成立于2010年,总部在河南,主要是做肢体功能康复及评估设备的研制,基本的产品为系列化、单元化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康复机器人,其中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有三自由上肢康复机器人、四自由上肢康复机器人、六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等9种型号,下肢康复机器人有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适用对象是脑中风、手术、外伤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训练及评估,客户群体是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

  六维康复成立于2010年,总部在沈阳,创始人是刘昊,专注于脑血栓引起的偏瘫的康复,脊髓损伤所导致的全身瘫痪,小儿脑瘫的康复等康复机器人的研发。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成立于2014年,总部在哈尔滨,法定代表人是王飞,专注于骨科康复和保健机器人,旗下有智能颈椎康复、脊柱康复、脊柱保健、骨关节康复等系列化康复机器人产品,大多数都用在颈椎疾病、腰椎疾病、四肢关节功能障碍疾病的精准、定量、标准化和智能化康复治疗,以及颈腰疼痛、骨质疏松、内分泌和心血管和亚健康的缓解和调理。

  天愈(TEINYO)哈尔滨天愈康复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旗下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是国际顶级康复机器人公司-瑞士HOCOMA的战略合作方的子公司,专门干医疗器械、高端智能康复器械、医疗康复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天愈将康复医学、人体工程学、力控伺服技术、人机共融技术、多数据源综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融合,提供科学的精准智能康复治疗设备和标准化康复治疗解决方案,公司已申请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20余项,系列化智能康复机器人产品获康复医学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迈康信成立于2014年,总部在深圳,法定代表人是张学海,拥有国家专利智能机器人康复技术,产品主要有爬楼轮椅MKX-LY-01-Ai、MKX-LY-03-A、迈康信电动爬楼轮椅MKX-LY-02-A和医用实时监测康复型机器人,其中医用实时监测康复型机器人具有代步、爬楼、康复、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

  睿瀚医疗成立于2016年,总部在深圳,法定代表人是王晶,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高科技智能康复机器人的高端智能制造公司,公司的前身是一支成立了2年以上并以国家香江学者为主,汇聚了多位专业博士人才共同组建的中风康复机器人专业开发团队。公司深耕中风康复机器人领域,针对国内中风病人手部康复领域产品稀缺的状况,公司自主研发了“睿瀚I、 II 、III型”三大类手部康复机器人产品,目前已申请了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近十项专利,填补了国内手部康复领域的诸多技术空白,其部分产品也成功进入国内数十家权威临床医疗机构试用。

  尖叫科技成立于2014年,总部在上海,创始人是李响,是一家致力于智能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其外骨骼机器人设备S1(Scream One,尖叫1号)由环境传感器、人体传感器和动力结构构成的硬件,加上人机交互指令与算法和云端引擎构成的软件,合并形成了类似人类“植物神经”的独立运行平台,具有身随意动的自动反应能力和承载能力。

  尖叫科技获得3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博将资本。资金将用于软硬件研发投入和核心硬件部件的自主产权化。

  尖叫科技成立于2015年,专注机器人外骨骼辅助系统的开发。尖叫科技外骨骼机器人为开放式机械外骨骼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通过二者的协作实现类似人类“植物神经”的独立运行平台,具有身随意动的自动反应能力和承载能力。目前尖叫科技已经推出下肢版和腰部版外骨骼两款产品,即将进入临床和报备,其中下肢版主要是针对下肢助力和康复训练,产品重量10斤左右,续航能力在5天左右,足以满足一般的康复需求和家庭场景的使用。腰部版则针对腰部助力和康复训练。

  广州一康成立于2000年,总部在广州,法定代表人是都吉良,产品大致上可以分为MINATO、运动康复、物理治疗和康复评定四个系列,包括A1-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3-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4-手功能训练与评估等。(目前国内涉足最早,产品线最丰富的生产企业)

  璟和机器人成立于2012年,总部在上海,法定代表人是樊天润,隶属于: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公司,专业研发康复训练机器人。目前,公司已推出多智能康复机器人系统(型号:Flexbot),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医学科、骨科、神经内科、脑外科、老干部科等相关临床科室用以开展临床步态分析,具有机器人步态训练、虚拟行走互动训练、步态分析和康复评定等功能。

  大艾成立于2016年,总部在北京,法定代表人是帅梅(清华博士后,北航教授),是国内康复机器人软、硬件产品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一体化提供商,产品有AiLegs系列、AiWalker系列、步态检测分析系统、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分析系统和智能病案收集系统。2016年4月完成了1200万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大艾以研发医疗康复机器人为主,面向医院机构以及患者个人销售,服务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人士,为其提供康复过程所需的评估、训练以及高智能技术装备。

  目前大艾已推出两款机器人,与多家综合型医院达成合作,100多例患者试用。

  目前国内参与到康复机器人行业的企业普遍处于早期阶段,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处于起步阶段,随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必然会涌入更多的竞争者,市场的前期玩家能不能在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迅速最大做强,形成竞争壁垒,提高进入门槛,有待市场验证。

  康复辅助器具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实施辅助性治疗以及预防残疾的产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是包括产品制造、配置服务、研发设计等业态门类的新兴起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品种类型日益丰富,供给能力慢慢地加强,服务的品质稳步提升,但仍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够强、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益加快,给提升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有利于引导激发新消费、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福祉。为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扩大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动力,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投资,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二)根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遵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力。注重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规范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管理、品牌、商业模式创新,着眼全球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瞄准制约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补短板、破难题,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持续扩大有效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立足全局,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促进业态融合,推动产业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地增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创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创新驱动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布局合理、门类齐备、产品丰富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涌现一批知名自主品牌和优势产业集群,中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更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更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更健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改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四)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以人才为根本、市场为导向、资本为支撑、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高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创新能力。

  激励创新人才。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政策,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信息系统学、制造科学等多学科人才聚合创新机制,造就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搭建创新平台。统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搭建康复辅助器具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和基础共性研发技术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相关基础理论、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研发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支持各类研发机构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承接政府科研项目。

  促进成果转化。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充分的利用现存技术交易网络站点平台,促进康复辅助器具科技成果线上线下交易。依托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应用的优势单位,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业孵化和双创示范工作。支持行业组织并且开展产业创新评选活动,推介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产品目录、科技成果及转化项目信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

  (五)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显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和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打造一批示范性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康复辅助器具产业。

  促进制造体系升级。实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示范,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快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应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大力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全产业链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测试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促进产业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型企业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重点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现代销售体系,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支持企业着眼全球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加强技术、产能、贸易等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巩固优势产品出口,持续拓展中高端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生产机构,加快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的附加价值环节延伸。

  (六)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创新和配置服务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适应消费需求升级,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企业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培育一批全世界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领军企业,鼓励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发展,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组建一批产业联盟或产业联合体。加快公办机构改革,推进服务型单位职能转型,有条件的生产型单位转制为企业。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机构。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高层次、高水平、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博览会、展览会和交易买卖平台。支持行业组织并且开展康复辅助器具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丰富产品供给。将老年人、伤病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推动“医工结合”,支持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支持外骨骼机器人、照护和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产品研制,形成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积极拓展改善普通人群生活质量的产品。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创新,形成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辅助器具。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知名产品。

  增强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员团队协作,重点推进骨科、眼科、耳科、康复科等医疗服务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衔接融合,促进康复辅助器具在养老、助残、医疗、健康、教育、通信、交通、文体娱乐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和回收再利用服务试点。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建立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产品目录和配置指引,促进供需有效衔接。健全主体多元、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配置服务网络。

  加强质量管理。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质量管理示范活动,鼓励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关认证,加强质量安全培训,优化质量控制技术。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试点。建立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产品、服务认证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完善服务回访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预警和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产品伤害监测验证评估等工作,发布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红黑榜”。培育发展一批质量检验机构。

  (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平等保护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配置服务管理制度、康复辅助器具与医疗器械管理服务衔接办法。探索建立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分类分级认证制度,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品认证国际互认。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注册登记流程,健全监管服务机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发挥标准导向作用。加快重点产品、管理、服务标准制修订,健全康复辅助器具标准体系,充分的发挥标准对市场的规范作用。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纳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范围。加强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国际合作,积极采用适合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先进标准,热情参加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们国家优势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建立标准分类实施和监督机制。培育一批康复辅助器具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严肃查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充分的发挥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中国”网站作用,建立康复辅助器具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支持行业组织完善自律惩戒机制,在行业标准制定、数据统计、信息公开披露、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

  (八)落实税收价格实惠。合乎条件的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可依法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合乎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依法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康复辅助器具企业,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落实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的企业和单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公司同价政策。

  (九)强化企业金融服务。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长期资金市场,提高信贷支持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开展股权众筹融资等试点,通过国家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起的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吸引社会资本协同发力,按照市场化方式支持符合基金投向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支持合乎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适合康复辅助器具企业的金融产品。

  (十)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纳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相关财政以及新兴起的产业投资支持范围。地方财政可利用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应用示范补助等方式,支持非营利性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机构建设,以及拥有非常良好示范效应、较强公共服务性质的康复辅助器具项目。健全政府采购机制,国产产品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的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将合乎条件的高端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范围。

  (十一)完善消费支持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将基本的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康复辅助器具工伤保险支付制度,合理确定支付范围。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产品设计,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纳入保险支付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康复辅助器具消费。有条件的地方能对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

  (十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将康复辅助器具相关知识纳入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教育以及医师、护士、特殊教育教师、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设立康复辅助器具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院校合作建立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鼓励企业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提供岗位。完善康复辅助器具从业人员职业分类、国家职业标准、职称评定政策,研究建立假肢师和矫形器师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格外的重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协调联动。建立民政部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协同发展改革、工业与信息化、财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及残联组织,做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教育、科技、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人民银行、海关、税务、工商、质检、银监、证监、保监、统计、知识产权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十四)推进综合创新试点。国家选择条件成熟地区开展综合创新试点,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集聚发展、服务网络建设、政产学研用模式创新、业态融合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一批知名产业园区、前沿创新平台、有名的公司品牌、优势特色产品和新型服务模式,为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

  (十五)健全行业统计制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健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建立以基本的产品数量、生产企业、服务机构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调查、行政记录和行业统计相结合的信息采集机制。

  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意见实施情况的督促落实,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